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

說丹村的故事




丹村旅遊業發展基本成型,這是民間自動自發努力的成果。丹村除了海鮮,海景,到底還有什麼可以看?

丹村的人文發展,或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。給每一樣美食,土產,景點一個故事,一個生命,或許是可以發展的方向。

什麼故事呢?像賣咖啡粉的,從咖啡炳開始,如何收購咖啡,如何晒咖啡,如何處理咖啡,到如何炒出香噴噴的咖啡粉,都是可以讓遊客駐足,重新再訪的故事。

誰來說故事?要政府去做這些工作,看來是沒有指望的。唯有民間自動自發,義務的去做,未來看看有沒有非政府組織,青年組織去延續這些工作。

我在這裡開始說故事,一個新村的開始,廟是不可切割的發展。丹絨士拔是英國緊急狀態法令下的產物,住在丹村附近八支(峇都朥勿,根登,新港,港咀(峇都港),峇都,義林港)等地的華人,被集中到新村內,以斬斷對共產黨的物資援助。

當時的新村僅有一個進出口,那就是今天警察局和水務局的出口,有篱芭圍著,早上去割膠時,還得經過檢查。

住進新村,山上(頭馬路和二馬路)的村民,設了順天宮,拜元帥爺公,稱為地頭神。丹村人以詔安東山縣的林姓人居多,順天宮旁還建了林氏宗祠九龍堂。

一直以來,村內人的精神依歸就是順天宮,每年元帥爺公的寶誕就最重要的節日。村內有大小事,都會問過這個神明的指示。

至於住在海邊的潮汕人,則建有清龍宮,以大伯宮為精神寄託的神明,潮汕人另一重要的廟宇是在二馬路的天居宮,膜拜媽祖,以保佑出海捕漁的討海人。

新村圍起的初期,各籍貫人士從事的工作很分明。潮汕人大都討海為生,詔安人則務農,養豬,至於客家人則經營雜貨店,藥店,和洋貨店。海南人則是咖啡店,像鴻通伯,來空,suku等都是海南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